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4 12:42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晁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四。
1、源于姬姓。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后代,以祖名為氏。
周景王的太子早死,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,于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。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(fā)而死去了。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,于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(jié)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,景帝一死,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。這時,執(zhí)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,稱為周悼王。王子朝發(fā)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,趕走了悼王。這時晉國出面干涉,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。不久以后,悼王暴病而死,王子丐繼位,稱周敬王。第二年,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,自立為王。三年以后,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。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。王子朝的子孫后代后來并以朝為姓,稱為朝氏。晁是鼌、朝的古字,因而又寫做晁、鼌氏。晁與鼌、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,都有早晨的意思。
2、出自史氏。也是以祖名為姓。
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有大夫史晁,他的子孫后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。
3、源于嬴姓,出自戰(zhàn)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鼌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
戰(zhàn)國初期,秦國有大庶長嬴鼌。大庶長,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,為卿大夫,官秩一萬二千石,下屬有左庶長、右庶長。
4、源于蒙古族,出自宋、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,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。
蒙古族朝魯圖德氏,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,漢義“永恒的巖石”,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(wèi),后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,其原封居地在今內(nèi)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,以地名為部族姓氏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晁氏是一個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但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。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晁源出于姬姓,春秋時期,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。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,自己卻暴病身亡。景王死后的幾年內(nèi),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斗。最后在晉國的干預下,王子句坐穩(wěn)了王位,這就是周敬王。王子朝逃往楚國,他的子孫稱為朝氏。由于晁是朝的古字,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。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(今天的河南省長葛、許昌一帶)、京兆(今天的陜西省長安以東)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京兆:亦稱京兆郡、京兆尹,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(qū)稱謂,“尹”為其太守。
南陽郡: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(qū)頗多。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、汶水以北地。
穎川郡:戰(zhàn)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,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潁川郡。
堂號
穎川堂:以望立堂。
南陽堂:以望立堂。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智囊堂:漢朝晁錯,為太學掌故,漢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《尚書》。漢景帝的時候他是御史大夫,人稱他為智囊,其后人因以為堂號。
學書堂:同智囊堂。
拱翠堂:晁補之在安徽蕭縣北山圣泉寺親起的堂號。
《晁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15313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(quán)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(quán)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爭議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