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4 12:42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聶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五。
1、出自姜姓。據(jù)《姓氏急就篇注》所載,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(今山東省茌平縣西,一說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西北)為齊國附庸,稱聶國。后世子孫以國為氏。
2、出自姬姓。據(jù)《元和姓纂》所載,春秋時衛(wèi)大夫(一說楚國大夫)食采于聶(今河南省濮陽),子孫以地為氏(據(jù)袁義達與杜若甫的《中國姓氏大辭典》所載,衛(wèi)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,而楚有攝叔,而無聶叔,袁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)。
3、古有地名聶北,春秋時屬邢國(今山東省茌平西),亡后屬齊,居者以地為氏。
4、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:
宋時猶太人入中國,在元、明時采用漢姓,其中有聶姓。清滿洲人姓,世居遼陽。今滿、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5、漢化改姓為氏
源于滿族
源于其他少數(shù)民族,今土家族、蒙古族、羌族、彝族等少數(shù)民族中,均有聶氏族人分布,其來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,流改為漢姓聶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二、遷徙分布
聶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姓氏,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的0.11%左右。關(guān)于聶姓之確切發(fā)源地,由于眾說紛紜,今無從考證,但聶姓發(fā)祥于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。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
戰(zhàn)國時的聶政,為韓國軹(今河南省濟源西南)人,其后
西漢有雁門馬邑(今山西省朔州)人聶壹(一作聶翁壹),
東漢有潁川襄城(今河南省襄城)人聶季寶,另有蜀郡(今四川省成都)太守后為廷尉的聶尚。表明在東漢之前,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(fā)展的中心地帶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,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(fā)展迅速,并呈現(xiàn)族大人眾,枝繁葉茂之勢,于是產(chǎn)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——河東郡。另外,由于此際社會動蕩,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,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聶姓,經(jīng)繁衍發(fā)展,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。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,乃豫章(今江西省南昌)人,南朝梁有聶松,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于今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一帶。
隋唐之際,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,并以兩地為中心,向周邊地區(qū)播遷。兩宋之際,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,而且今福建、湖南、湖北等地均有,尤其是
南宋偏安臨安之后更甚。南宋末期,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統(tǒng)治多年,相對南方較為穩(wěn)定,聶姓繁衍出現(xiàn)新特點,即北方發(fā)展平穩(wěn),南方避亂播遷。元末,由于軍閥紛爭,瘟疫流行,使中原、華東、中南各地餓殍遍野,赤地千里。朱明王朝一統(tǒng)天下后,為恢復當?shù)亟?jīng)濟,強行從戰(zhàn)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。于是,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,被分遷于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等地。明中葉以后,沿海之聶姓有遷臺者。
明末滿清屠川(是因為四川是抵抗時間最久的,長達二十幾年,后滿清嫁禍于張獻忠)造成今四川、重慶人口銳減,后湖廣填四川時,有兩湖之聶姓入川。
清代以后,聶姓分布更廣。如今,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,尤以湖北多此姓,約占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。
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,人口較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河東郡:古代河東郡有四:
指今整個山西省。
秦朝初期(庚辰,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縣)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、臨汾市、萬榮縣、永濟市、聞喜縣一帶地區(qū)。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濟蒲州鎮(zhèn))。隋、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。隋朝時期又分蒲坂,置河東縣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東縣,劃入蒲州。
唐朝時期有河東道,又設(shè)河東節(jié)度使,道治在蒲州,節(jié)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
宋朝時期有河東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時轄地北以內(nèi)長城為限,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。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、河東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陽(今山西臨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(qū)。明朝時期并河東縣入蒲州。
新安郡:秦置新安縣,故址在今促池境內(nèi),屬宏農(nóng)郡,漢朝因之。西晉朝太康元年(庚子,公元280年)改新都郡置郡,治所在始新(今浙江淳安),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、安徽新安江流域,祁門等一帶地區(qū)。東晉末分置東垣縣。北周保定間置中州,建德間廢,改置新安郡。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,后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,隋大業(yè)初年省東垣入新安。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,后移治休寧(今安徽休寧),再后移治到歙縣(今安徽歙縣)。唐貞觀年間移治于今新安,后不復變。
清河郡:西漢高祖劉邦五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置郡,后屢改為國,漢元帝永光年間(公元前43~前39年)后期為郡,治所在清陽(今河北清河)。東漢改為國,移治甘陵(今山東臨清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、臨清縣一帶地區(qū)。元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、南宮縣各一部分、山東省臨清縣、夏津縣、武城縣及高唐縣、平原縣各一部分地。
堂號
河東堂:以望立堂。現(xiàn)居青海省民和縣松樹鄉(xiāng)一帶有一小部分聶氏家族。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荊林聶族、升山聶族等堂號。
憫農(nóng)堂:唐朝進士聶夷中,很同情農(nóng)民,寫有《憫農(nóng)詩》(二月賣新絲,五月舂新谷。醫(yī)得眼前瘡,挖卻心頭肉。)。膾炙人口。
垂裕堂:湖南衡陽縣金蘭鎮(zhèn)雙厚聶族的堂號,人口五萬余。
光裕堂:江西豐城、湖南衡山后山、常寧松柏答家洞等聶族堂號。
崇德堂:江西樟樹、湖南衡山前山的荊林聶族堂號。
三禮堂:湖北監(jiān)利聶族的堂號,人口七萬余。
崇本堂:江西泰和縣塘州鎮(zhèn)桃源聶族堂號。
理學堂:湖南省武岡市稠樹塘鎮(zhèn)楊柳村聶族堂號。
問政堂:安徽潛山、江蘇溧水北山底支、江西九江市沙河毛橋村聶族堂號。
《聶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15312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(quán)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(quán)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爭議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