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08 12:11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濮陽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二。
1、源于地名,出自上古時期濮水流域住民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
濮,原為河南、山東地區(qū)一條河流的名稱,古稱濮水。在上古時代,山巒之南坡、河流之北岸被人們稱為“陽”,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們就按習慣稱所居之地為“濮陽”,是一片廣大的地區(qū)。古濮水在人類社會中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,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西南從“四瀆”之一的古濟水(今小清河)分出,大致沿現(xiàn)在天然渠走向至長垣縣趙堤又沿回墓溝走向進入今濮陽境內(nèi),往東北方向橫穿濮陽縣全境,之后出濮陽穿范縣東入山東省境內(nèi),又匯入濟水。
2、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時期衛(wèi)國國君衛(wèi)成公的后裔,屬于以地名為氏。
春秋時期,衛(wèi)國國君衛(wèi)成公姬鄭在執(zhí)政時期(公元前634~前600年),將國都從楚丘(今河南滑縣衛(wèi)南坡)遷至濮陽。到了戰(zhàn)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二十三年(衛(wèi)成侯姬遫十六年,公元前346年),衛(wèi)成侯自貶為侯爵。再傳至周慎靚王姬定元年(衛(wèi)孝襄侯五年,公元前320年),衛(wèi)孝襄侯自貶爵號為君,以表示衛(wèi)國與戰(zhàn)國諸雄爭霸無涉,史稱“衛(wèi)嗣君”。其實這時的衛(wèi)國已經(jīng)非常弱小,僅據(jù)有濮陽一城之地了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濮陽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,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四位門閥,望族出博陵郡、平陵郡。濮陽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濮陽原為地名,當?shù)赜幸粭l河流名濮水,此河的北岸按習慣就稱之為濮陽(古代河之北岸為陽),即今河南省濮陽縣。最現(xiàn)是古部落首領顓頊(傳說他是黃帝的子孫)的后人于此居住過,當?shù)厝司鸵缘孛麨樾,流傳下來。春秋時,衛(wèi)國鄭大夫居于濮水之北,也有說其封地于濮水之南,后人就以濮陽為姓。
從《姓氏考略》上考證,濮陽的先祖居于澶州,后以地為氏,望出廣平。同樣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亦有“濮陽氏,其地在澶州,后漢外黃令牛述,以濮陽潛為主簿。”的記載。古代的澶州,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方。“濮陽”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名,在2000多年前的戰(zhàn)國時代便已出名,這個地方位于今河南省東北隅,黃河的西北。相傳上古的顓頊帝陵仍為我國的著名古跡之一)。顓頊帝的后世子孫有居住于此地的,因而以地為氏,稱濮陽氏。望族居博陵郡(今河南的濮陽市,古稱澶州);平陵郡(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)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博陵郡:東漢朝本初元年(丙戌,公元146年)置縣,治所在博陵(今河北蠡縣)。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。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重新改為博陸縣。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,治所在安平(今河北安平),其時轄地在瀛州、深州境,即今河北安平、深縣、饒陽、安國等一帶地區(qū)。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。隋、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,但并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,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(qū)。
平陵郡:漢朝時期置郡,其時轄地在今山西文水縣東一帶。晉朝時期改為平陵縣,屬于青州濟南郡,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部一帶地區(qū)。
廣平郡: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(壬辰,公元前149年)分邯鄲郡置郡,是由邯鄲郡分置,治所在廣平(今河北雞澤),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、南和、雞澤、曲周、永年及平鄉(xiāng)西北、肥鄉(xiāng)東北一部分地區(qū),后改為廣平國。東漢時期廢其郡并入巨鹿郡。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(丁未,公元227年)復置廣平郡,轄境有所擴大。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(壬寅,公元582年)被廢黜。
堂號
博陵堂:以望立堂。
平陵堂:以望立堂。
廣平堂:以望立堂。
相吳堂:三國時濮陽興任會稽太守,他和瑯琊王孫權的交情很好。孫權做了東吳皇帝后,封他為外黃侯,拜丞相。濮陽氏因以"相吳"為堂號。
《濮陽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10949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爭議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