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3-03 08:50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王姓的來源
王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。王姓分布在全國呈現北多南少的局面。王姓人群大約占了總人口7.17%,總人口大約9000萬。
王姓的起源與演變
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三大來源:子姓、姬姓和媯姓。
第一支源出子姓。商朝末年,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、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“三仁”,紂王荒淫無道,比干多次犯顏強諫,反遭殺害。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,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,歷先秦至漢唐,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區(qū),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,后來散播到甘肅、山東、河北和山西等地。
第二支系出自姬姓。周武王滅商,定都鎬,史稱西周。傳二十一世于周靈王,國都成周,即是今河南洛陽,已是東洲時代,周靈王之子太子晉,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,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。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,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為“王家”,從此,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。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,這支王姓重新顯貴。先秦時期,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,秦末漢初,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,為避戰(zhàn)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瑯琊和山西太原,最終發(fā)展成天下最著名瑯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,是王姓中最大群體。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。
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。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于畢國,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,功高位重而封于魏,戰(zhàn)國時魏、韓、趙三家瓜分晉國。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(zhàn)國時代“四君子”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,秦滅魏后,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,漢初,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,封為蘭陵郡。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后,稱其族為“王家”,從此以王為姓。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。
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。周平王在位51年,太子早夭,周平王死后,由其孫姬赤繼位,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,史稱周桓王。姬赤出奔晉國,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。一直到唐朝,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。史稱河東猗氏王姓,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。
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,桓公揭封于王城,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。其封地雖小但處于東周王城的西部,史稱其為西周桓公。國亡之后,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,以居王城改姓王,后來稱為王城王氏。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。
各姬姓王是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,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都出自姬姓王。
第三支源自媯姓。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。戰(zhàn)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,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,隨后項羽為劉邦所滅,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,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。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,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,也有2300年的歷史。
外族基因的融入
第四支源自外族。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,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:漢時匈奴人,西羌鉗耳氏族,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,鮮卑族烏丸人,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,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,契丹人,金時女真人完顏氏、耶律氏、夾谷氏,北宋西夏國黨項人,元時蒙古人,清時滿洲八旗姓完顏氏、伊喇氏等氏族。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闊褥蔭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。我國北方地區(qū)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(yōu)先用王姓有密切關系。
歷史上王姓的分布和遷移
王姓在先秦、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(qū)為主要的活動地區(qū),發(fā)展十分迅猛。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,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,建立閩國,成為五代十國之一,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,史稱開閩王氏。明永樂年間,這支王姓始入臺灣地區(qū)。
宋朝時期.王姓大約有590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7.7%,為宋朝第一大姓。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.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.7%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、河北、四川、河南、山西,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%,其次分布于江西、陜西、浙江,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.5%。全國形成了陜晉冀豫魯、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。
明朝時期,王姓大約有620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6.7%,仍為第一大姓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蘇、山東,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%,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,這二省又集中了17%。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,約占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.7%。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(fā)展,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。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、河南和四川,這個比率已經降了一半。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、魯豫晉冀陜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(qū)。
當代王姓的分布和圖譜
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000萬,為全國第二大姓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.17%。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、河南、河北三省,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%;其次分布于四川、安徽、江蘇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山西、湖北、陜西、浙江、甘肅十省,王姓又集中了42%。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.5%,為王姓第一大省。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(qū)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(qū)。而北方區(qū)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,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(qū)。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(qū)。
王姓分布很廣,但很不均衡。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、內蒙古大部、山東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南大部、寧夏、陜西北部、甘肅東部和西中部、新疆喀什地區(qū)、海南大部,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.8%以上,有的達到16%,其覆蓋面積僅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9%,大約54%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。長江以北其他地區(qū)、青海東部、新疆北部、云貴川、廣西西部,也是王姓常見的區(qū)域,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.4--8.8%,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6.3%,大約36%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。
王姓的傳統(tǒng)文化
郡望和堂號王姓因支派眾多,人口也多,故望族也多。王姓的郡望多達26個,太原、瑯邪、北海、陳留、東海、高平、京兆、河間、天水、東平、新蔡、新野、山陽、中山章武、東萊、河東、汲郡、金城、廣漢、長沙、堂邑、河南、馮翊、營州、安東等普遍使用的堂號為三槐、槐蔭。“三槐”堂號典出宋朝的兵部尚書王佑,王佑在五代時漢周之際最為顯耀,他歷事宋太祖、宋太宗。他品德高尚、學識淵博,文武忠孝集一身,天下都盼他當宰相。由于他為人太正直,一時受到奸臣的嫉妒。他在自己的后院中栽了三棵槐樹,既氣氛又有信心的說:“我的子孫蔣來一定會有做三公的。”后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到了宰相,他的孫子王素做到了工部尚書。大文學家蘇東坡為王素寫了《三槐堂銘》。
家乘譜牒
全國: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、王謝世家三十卷、王氏族譜不分卷、王氏宗譜、王氏通譜。
天津:王氏宗譜不分卷。
河北:清苑王氏家譜九卷、新城王氏世譜不分卷、王氏譜圖一幅、王氏族譜十卷。
上海:王氏世譜四卷、南匯王氏宗譜不分卷、云間王氏族譜二十二卷、嘉定王氏續(xù)修支譜二卷。
江蘇: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、王氏三沙統(tǒng)譜不分卷、王氏族譜八卷、王氏修族譜十六卷、三槐王氏宗譜十二卷。
浙江:任和王氏重訂家乘不分卷、王氏家乘、蕭山王氏族譜十四卷、新發(fā)王氏宗譜八卷首一卷。
廣東:新豐王氏族譜不分卷、太原堂王氏族譜世系不分卷。
聚集地(遷徙分布)
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(fā)展繁衍。周靈王后裔王元避秦亂,遷于瑯邪,后徙至臨沂。河內王氏,其先為太原人,世居祁縣,后徙平州,又遷至河內溫縣。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,悼生賢,西漢時徙居霸陵,遂為京兆人。
王氏遷往江南,始于西晉末年。唐僖宗時,河南故始人王潮、王審知入閩,王審知被封為閩王,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、安徽、江西者。北宋末,中原人多次大規(guī)模南流,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、江蘇一帶定居。宋末元初,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,其后裔散處廣東、廣西各地。王姓移居海外,始于明清之際,主要分布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。
在臺灣排第六,源于福建和廣東兩支(此兩地來自瑯琊即山東和太原的五氏世族),福建的是王潮的后裔。來自廣東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間入臺的。明末開始,王氏陸續(xù)有人遷往臺灣。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,入臺時曾受鄭芝龍、鄭成功父子厚遇。
堂號
王姓堂號有"三槐"、"槐陰",其中"三槐堂"比較有名。
王姓血型
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:O型占32.9%,A型占28.6%,B型占29.4%,AB型占9.1%。
《王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-豫都網提供,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45161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豫都網(以下簡稱本網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,本網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