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2-27 10:32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鄒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四。
1、出自姚姓。
姚姓出自虞氏,始祖是舜,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。姚城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(zhèn),近山東鄄城。姚墟盛產桃,姚人以桃樹為圖騰,姚以兆為姓,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生裂痕如象形兆字,舜擅長占卜,故以姚為姓。故也稱姚順,因為自有虞氏族而稱虞舜。姚舜之后有鄒國,商朝侯國,古國在今山東鄒城市東南的古邾城。春秋初為曹姓邾人所奪,北遷于今山東鄒平南,后為齊國所滅,子孫以國為氏。姚姓鄒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。
2、出自曹姓。
高陽氏顓頊之后。顓頊后裔祝融氏吳回,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,曹姓。西周初,周武王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挾于邾,今山東曲阜南南陬村,建立邾國,為魯國附庸。公元前614年南遷到繹,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,也稱鄒。戰(zhàn)國中葉,楚宣王滅邾國,并遷邾人于楚的邾地,既今湖北黃岡西北。其后有邾、鄒等氏。曹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600多年。
3、源自子姓。
西周初周成王封紂王之兄微子于宋,是為公爵宋國,以奉商祀。微子
啟之弟微仲衍之曾孫為宋湣公,宋湣公生弗父何,弗父何生宋父周,宋父周生世父勝,世父勝生正考父,正考父食邑于鄒,也稱郰,在今山東曲阜東南,其后裔以邑為氏。子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700年。
4、外族基因的融入
外族融入鄒姓的事件主要發(fā)生在三國、北宋和清初。三國是東南方的越族,北宋的西夏黨項人,清初的滿洲人中均出現(xiàn)了鄒姓,但規(guī)模部大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先秦時期,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(qū)。秦漢以后,鄒姓很快遷到河南,湖北地區(qū)。三國兩晉時,鄒姓已挺進到陜西,南下渡長江人湖南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等地區(qū)。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,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,福建、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(fā)展。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臺灣地區(qū)。
宋朝時期,鄒姓大約有13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17%,排在第九十六位。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,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.5%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江蘇,這三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%,其次分布于福建、湖南,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%,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(qū)。
明朝時期,鄒姓大約有38萬人,約占全國人口的0.41%,排在第六十一位。宋元明600年全國入口純增長率是20%,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。明朝時期,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,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.6%。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福建,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人口的48.6%,其次分布于廣東、江蘇、湖北、浙江、山東,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%。宋元明期間600余年,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,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,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。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(qū)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郡望】
范陽郡。三國魏黃初七年置郡,其治所在薊縣,相當于今北京市昌平、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。
【堂號】
1“碣石堂”:戰(zhàn)國時期的鄒衍,深通陰陽、盛衰、興亡之道。燕昭王招賢,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。
2“諷諫堂”:戰(zhàn)國時期的鄒忌,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,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規(guī)勸他。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,下令: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。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,兩個月以后,提意見的人很少了,三個月以后,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,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。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,改正了自己的錯誤,把國家質理得很好。著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。所以鄒氏又稱“諷諫堂”。
3“范陽堂”:秦漢時期,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境內遷至范陽,后發(fā)展成為望族,所以鄒氏人以“范陽”為堂號。
四、鄒姓血型
鄒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:O型占35.2%,A型占29.5%,B型占27%,AB型占8.3%。
五、當代鄒姓的分布和圖譜
當代鄒姓的人口370多萬,為全國第七十位姓氏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.29%。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370多萬,增長了近10倍,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。宋朝至今1ooo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∧形的態(tài)勢。在全國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三省,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%,其次分步于四川、廣東、福建、江蘇、重慶、吉林、貴州,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%。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,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14%。全國形成了以贛、鄂、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(qū)。在600年期間,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(qū)別,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,南部向西部的遷移。
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湘贛閩、黔渝、四川大部、湖北大部、陜西南端、山東東端、云南東部、廣西北部、廣東大部、浙江西部、安徽南部、黑吉東部、遼寧南部,鄒姓一般占當?shù)厝丝诘谋壤?.42%以上,中心地區(qū)可達1.5%以上,上述地區(qū)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.8%,居住了大約65%的鄒姓人群。在粵桂南部、臺瓊、云川西部、湖北北部、陜甘寧南部、青海西部、河南南部、皖浙大部、江蘇、山東中部、遼吉黑大部、內蒙古東部、新疆西北,鄒姓一般占當?shù)厝丝诘谋壤?.14--0.42%之間,上述地區(qū)覆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1.8%,居住了大約31%的鄒姓人群。
《鄒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-豫都網提供,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41229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豫都網(以下簡稱本網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,本網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