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6-02-18 08:43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禹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四。
1、出自姬姓,以人名為姓氏。
傳說禹為我國古代部落聯(lián)盟領袖,亦稱大禹、夏禹、戎禹。他原為夏后氏部落首領,曾奉命治理洪水。拒后人記載,他領導人民疏通河道,興修溝渠,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。在持續(xù)三十年的治水過程中,他三過家門而不入。后因治水有功,被舜選為繼承人。舜死后,他繼位擔任部落聯(lián)盟領袖。禹的后代子孫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,稱禹氏。
2、出自妘姓,以國名為姓。
春秋時,有妘姓諸侯國鄅國,子爵,為楚國的附庸,世稱鄅子。其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,成為鄅姓。后來去邑為禹,表示亡國,離開了都城,稱禹氏。
3、源于回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
回族禹氏,主要分布在中國陜西省安康市的恒口地區(qū)。據(jù)清咸豐六年(公元1856年)安康禹氏后嗣為其始祖所立墓碑記載:“始祖禹開云,系西安府渭南人也。清順治年間,跋山涉水,來到興郡安邑(陜西安康),住在梅子鋪東、越河西岸(越嶺關)!
4、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到2009年1月為止,禹氏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三百大姓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七位門閥。禹氏族人早先在隴西郡發(fā)展成望族,世稱隴西望。據(jù)歷史文獻《隴西堂禹氏族譜》記載,元朝末年,禹氏族人從江蘇蘇州閶門外禹家巷遷興化東鄉(xiāng)(戴窯北側(cè)兩公里一帶),后逐漸形成禹莊自然村落。到了明永樂年間(公元1403~1424年),禹氏家族遭難,全村禹姓幾乎滅絕。幸存一禹姓六歲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,才逃過劫難。因此禹氏小孩被喚作禹斗寶,在其舅母撫育下成人。因此,禹斗寶被后人奉為始祖(中興始祖)。到了明朝中期,禹莊禹氏家族開始興旺,其后裔中的禹龍(字子化)擅長詩文,與“狀元宰相”李春芳、文學家宗臣過從甚密,留下許多傳世之作。到了清朝末年,禹氏家族第九世中產(chǎn)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畫大師禹之鼎,從而使該家族令世人矚目。中國江蘇的阜寧縣,甘肅省的古浪縣,湖南省的雙峰縣、邵東崇山鋪、團山縣,河南省的泌陽市、滑縣、柘城市、滎陽市汜水縣,云南省的通?h,安徽省的和縣、碭山縣、蕭縣蘆屯村,浙江省寧波市余姚梁弄鎮(zhèn),貴州省的黎平縣、興仁縣,重慶市的永川縣,山東省的萊州市、臨沂市西南莊村、蒙陰縣、泰安市岱岳區(qū)、禹城市,四川省的宜賓市,湖北省的鐘祥市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的崇左縣,遼寧省的新民市,韓國的丹陽郡等地,均有禹氏族人分布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堂號】
瑯琊堂:以望立堂。
隴西堂:以望立堂,亦稱隴右堂。
十起堂:大禹治理天下,勤政愛民,吃一頓飯間因有公事急待處理而放下碗十次;洗一回頭因有公事要把頭發(fā)挽起來三次。歷史上稱“一饋十起,一沐三握發(fā)”。
惜陰堂:因大禹珍惜寸陰時間而命名。。
【郡望】
隴西郡:戰(zhàn)國時置郡。在今甘肅省東鄉(xiāng)以東及隴西一帶。
瑯邪郡:秦始皇時置。在今山東省諸城、臨沂、膠南一帶。
《禹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334723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(quán)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(quán)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爭議內(nèi)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