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15-12-23 11:26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第二個淵源,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弟子冉求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
冉求,公元前522~前469年待考,字子有,魯國人,小孔子二十九歲。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,在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中排名在第五位。
冉求曾做過魯國貴族季氏家族的家宰。周敬王姬丐三十三年(魯哀公姬將八年,公元前487年),冉求率魯國左師抵抗入侵的齊國軍隊,并身先士卒,以步兵陣列執(zhí)長矛突擊的戰(zhàn)術擊敗強大的齊軍,取得勝利,之后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了十四年的孔子。
后來,冉求竭力幫助季氏家族進行田賦改革,聚斂財富,曾因此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:“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汝非吾徒也。小子們鳴鼓而攻之可也!
后來,冉求隨孔子周游列國,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,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。
冉求多才多藝,性謙遜長于政事,孔子后來稱贊其“才可于千戶大邑,百乘兵馬之家,勝任總管之職!笨鬃油砟隁w隱魯國后,受到冉求多方面的照顧。
唐朝時期追贈冉求為“徐侯”,宋朝時期追封為“彭城翁”,明朝時期再封為“徐公”。
在冉求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,亦稱有氏,世代相傳至今,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但該支有氏的字輩班派不與有子世系完全相同,而是傳承冉氏北方世系。
第三個淵源,源于官位,出自秦漢時期官吏有秩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有秩,是秦、漢時期郡縣級建制之下的鄉(xiāng)一級行政機構最高長官的稱謂,是當時最基層的國家區(qū)域行政管理機構,職掌賦稅及訴訟。有秩一般多由郡令任命,官秩一百石。
“有秩”這種官稱一直到曹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(公元220年)被廢黜,將其改稱為“令長”,但機構建制依然存在,只不過換了一種稱謂,依然由郡守任命。這種行政建制為歷朝歷代所沿襲,一直到民國時期,統(tǒng)一改稱為現(xiàn)在的鄉(xiāng)、鎮(zhèn)政府之長。距縣治近者稱鎮(zhèn)長,遠者稱鄉(xiāng)長,至今亦然,不過爾爾。
在有秩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,稱有秩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有氏、秩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第四個淵源,源于契丹族,出自宋遼時期遼國官吏有司歷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
有司歷,是遼國契丹族政權仿照北宋王朝的司天監(jiān)所設置的官位,隸屬于南面朝官司天監(jiān),職掌天文、歷法和文史記載,以及相關的祭祀活動,其官位在太史令之下。
在宋徽宗趙佶宣和七年(遼天祚帝耶律·延禧保大五年,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,公元1125年),在北宋王朝與金國政權的聯(lián)手攻擊下,遼國滅亡,一些有司歷成為金國的臣子。
在這一歷史時期,有有司歷的后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,漢化稱有氏、司氏、歷氏等,世代相傳至今。
第五個淵源,源于改姓,出自明太祖時期大臣子有日興,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。
據(jù)清朝乾隆三十二年(公元1767年)詔修的史籍《續(xù)通志·氏族略》中記載,宥氏,本來就是有氏,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的明軍將領有日興,因其有功于朝廷,明太祖朱元璋在高興之下就賜他在姓氏“有”字上加個“宀”蓋頭,成了“宥”字。當時,天下的有氏一族幾乎都跟著改成了宥氏。
《有姓的姓氏起源(2)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xingzuo/xingming/298508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后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