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引子 “秦時明月漢時關”。
對于函谷關,很多人并不陌生。相傳老子騎青牛出關,在此留下《道德經(jīng)》五千字,墨寶飄香數(shù)千年。春秋戰(zhàn)國,所謂關東關西,就是以函谷關為界。
靈寶有一座函谷關,俗稱秦函谷關;
洛陽新安縣境內(nèi)也有一座函谷關,俗稱漢關,也稱漢函谷關,據(jù)說是漢武帝時期靈寶那座函谷關整體搬遷過來的。
不久前公布的“2013年度
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”中,漢函谷關榜上有名,為了一探究竟,3月底,記者驅(qū)車前往新安。
漢函谷關在新安縣城關鎮(zhèn),北距黃河不過25公里。東漢定都洛陽后,漢函谷關是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(jīng)之地和第一要塞。2013年5月,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對于這座漢關,記者并不陌生,幾年前曾兩次拜訪它。不過當時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還沒有開展,保護展示工程尚未開始。秦磚漢瓦的古關隘,保留著一絲荒涼。
如今的漢函谷關,關樓已經(jīng)進行了加固處理,曾經(jīng)略微殘破的部分,以同色調(diào)的青磚加以修補,顯得更加莊嚴、巍峨。
漢函谷關在上世紀20年代曾經(jīng)有過一次修復,當時的關樓是3層,如今殘存2層,底層保留較好。關樓上刻有“漢函谷關”四個大字,落款是“孔子二千二百七十四年南?涤袨闀。據(jù)說是當年康到洛陽為吳佩孚祝壽,路過漢函谷關時留下的墨寶。
新安地方志,對漢函谷關有過很細致的描寫,但由于此關是從靈寶搬遷而來,因此和靈寶當?shù)氐拿枋龃蟛畈徊。?jù)說這座漢關初建時,關樓有十三丈高,南北長約十丈,東西寬約六丈,為三層建筑,下面為平垛,中間有門洞,供車馬行人通行。關樓上層為八角樓,樓角懸掛銅鈴,風吹鈴動,錚然有聲。如今這些輝煌基本蹤跡全無。
關樓東側(cè)約百米處,是兩座不大的“土丘”,一曰望氣臺,一曰雞鳴臺,夯土鑄就,頗為古樸。
兩千多年過去了,漢函谷關依然保持了那份歷史的凝重與蒼茫,立在黃土地上,經(jīng)歷時光的磨礪和歲月的侵蝕,巍巍不動,沉默著注視著身旁的這塊土地。
每次站在這座漢關前,我總感覺想說點什么,但又不知道該說什么。當我再一次站在黃土之上,凝望著這座沉寂的古關,感觸到的只有那一份厚重。
“漫道黃土轉(zhuǎn)蒼涼,回望千年古戰(zhàn)場,車不向前人不語,函谷關前立斜陽。”
謹以這首小詩紀念這座千年古關。
為配合絲綢之路申遺工作,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開始對漢函谷關關城遺址進行調(diào)查勘探和考古發(fā)掘。通過一年多的工作,勘探鉆探總面積約13.9萬平方米,發(fā)掘遺址面積3300平方米,發(fā)掘城墻遺跡5處,夯土臺2處,古道路2條,建筑遺址2處,并對鳳凰山和青龍山上的夯土長墻進行了勘探。
“這是一次主動性的考古挖掘,因為漢函谷關古代號稱洛陽第一關嘛。只有搞清楚漢函谷關的總體情況,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申遺工作!甭尻柺形奈锟脊叛芯吭簼h魏研究室主任嚴輝先生說,這一次考古發(fā)掘最大的收獲就是搞清楚了漢函谷關的整體布局。
漢函谷關的古道路,可追溯到夏商時期,“這次在漢函谷關發(fā)現(xiàn)了兩條古道路,一條在關的中部,一條在關的南側(cè)。其中一條,勘測表明至少在西周就存在了!眹垒x說,漢函谷關是西漢搬遷過來的,之前這里是什么樣子?兩千多年來經(jīng)過了哪些變化?
通過這次考古勘探,考古人員確定了漢代函谷關遺址的總體布局:它是一處內(nèi)、外城結(jié)構(gòu)的小型城邑。內(nèi)城平面為長方形,東西長約160米,南北寬約110米;外城東墻與南北兩側(cè)山上的長墻相連接,關城卡在峽谷之中,關城東墻與南北山上的夯土長墻相連接,完全控制了峽谷的東西交通,達到軍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;關城中部的古道路東西向貫穿關城,是唯一的通關道路;遺址南部、皂澗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區(qū)。
嚴輝認為,以往對漢函谷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籍文獻的考辨,“這次發(fā)掘證明了文獻中的那些記載很多是符合事實的”。比如函谷關的雞鳴、望氣二臺,以往只是文獻、地方史志記載,或者當?shù)匕傩湛诳谙鄠,“根?jù)出土遺物和對遺跡的解剖,可以確定雞鳴、望氣二臺及臺基西側(cè)夯土墻和關城東墻,都是西漢建關時修建,關城南墻為漢代增建”。
以往的考古工作中,對關隘的研究工作非常匱乏,并且集中在邊關,對地位如此重要的內(nèi)陸關隘系統(tǒng)地考古發(fā)掘更是第一次。嚴輝先生說,此次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為秦漢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,也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(jù)。
發(fā)現(xiàn)兩條古道路 出土大量瓦當和兵器 根據(jù)此次考古發(fā)掘,漢函谷關不僅有關墻,還有關城東墻和關城南墻,兩者相交組成一定空間,說明漢函谷關不僅是關,還是一座城。此外,在城墻南北兩側(cè),還發(fā)現(xiàn)了外延的防御設施:長墻。
為使參觀者更清楚地了解當年漢關的結(jié)構(gòu),工作人員在關樓東南搭建了一個保護棚,對關城東南墻及排水設施等遺址進行展示。
走進保護棚,腳下是黃土和石塊,城墻在哪里?“就在我們腳下。”工作人員說,經(jīng)過千年的演變,漢代的城墻已下沉,被黃土掩埋,經(jīng)發(fā)掘看到,東城墻一部分由夯土制成,一部分由石塊制成,其中,夯土城墻基礎部分最厚處達35米,上面的墻體也厚達22米。
嚴輝告訴記者,此次考古發(fā)掘,還出土了大量陶器、瓷器、骨器、石器、鐵器、銅器及銅錢等各種物品。這些物品中,以陶制建筑材料為主,包括瓦當、筒瓦、板瓦、空心磚、方磚、條磚及建筑構(gòu)件,其中板瓦最多,筒瓦次之。瓦當包括云紋瓦當、“關”字瓦當、“安世”瓦當和“安世萬歲”瓦當,其中“安世萬歲”瓦當是第一次出土。
所謂“秦磚漢瓦”,漢瓦指的就是“瓦當”,漢代是中國古代瓦當藝術(shù)的最高峰。瓦當是建筑中筒瓦頂端下垂的部分,西漢時期,用文字裝飾的瓦當很流行,人們在上面刻“千秋”、“安世”、“萬歲”等字樣,以示祝福。
此外,出土錢幣總計108枚,有107枚銅錢及1枚“道光通寶”鐵錢,包含漢、唐、宋、清四個時期的錢幣,主要為漢代銅錢。還發(fā)現(xiàn)了銅鏃、鐵戟等兵器。
“這次考古發(fā)掘,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緊,任務重,不少土層堆積層次非常厚,有的有5米多,而平常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兩米,要把這些土層都弄清楚很費勁!眹垒x介紹說,下一步他們的工作重點,一個是準備漢函谷關國家遺址公園的一些工作;另一個是擴大發(fā)掘范圍,把考古發(fā)掘深入進行下去。
“眾所周知,漢函谷關是漢代搞的,漢代之后它有一個演變過程,三國時期,南北朝時期,大一統(tǒng)王朝時期和軍閥割據(jù)時期,這個關的功用是不一樣的,它的演變究竟是怎么樣的,希望下一步的考古發(fā)掘能解開這些謎團!眹垒x先生如是說。記者朱金中文圖
《考古發(fā)現(xiàn)河南漢朝函谷關不僅是“關” 還是“城”(圖)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gsh/dswh/7444.html,謝謝合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