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提示
●文藝評論首先要面對的是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,中國式評論對文氣、神韻、境界的認識與強調(diào)是西方文藝理論所不能企及的。更接地氣、更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藝評論,人民群眾才愿意看,才看得懂
●評論家應以獨立品格真正展示美,展示真的美。真正對創(chuàng)作和鑒賞具有指導意義的評論,其寫作難度絕不亞于創(chuàng)作和鑒賞本身
●文藝評論要考慮道德約束,但不等同于以道德觀點來進行評論,有“道”亦有“藝”,或許才是最完美的“德”
文藝評論家雷達曾說:“在某種意義上,文學批評的有無價值,主要取決于批評主體的選擇和追求。”這種選擇和追求就是文藝評論家的職業(yè)操守。不管外部環(huán)境如何變化,始終堅守理性、公正、深刻的評論標準,這是文藝評論成就文藝精品、成就文藝大家、成就文藝事業(yè)繁榮發(fā)展的前提。當下,有正義感、堅持職業(yè)操守的文藝評論家是占主導的,他們?yōu)槲乃囋u論事業(yè)做出了積極的貢獻,但也有些現(xiàn)象和趨勢值得我們注意,特別是要警惕職業(yè)操守缺失給文藝評論帶來的不良影響。
四個“缺乏”讓文藝評論失去公信力和引導力
一是缺乏政治擔當。當下文藝評論界存在一種“躲政治”的怪相。在某些評論家看來,文藝評論只要和政治沾邊,就會被貼上“御用文人”的標簽,只有與政治保持距離,才能彰顯自己的“純潔”。但真正需要直言相諫時,他們又以怕惹禍、怕麻煩為由保持緘默。南轅北轍的行為是不良心態(tài)影響的后果,評與不評的衡量是缺乏政治擔當?shù)谋憩F(xiàn)。事實上,任何文藝都和政治緊密相聯(lián),都是站在一定政治立場上的頌揚或鞭撻。恩格斯曾指出,文學是“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(tài)的領域”,因而必然地存在傾向問題、立場問題。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從政治標準與藝術標準的辯證關系入手,將文藝評論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進行專門論述。“躲政治”是一種消極且無用的逃避,相反,文藝評論應該有立場自覺,有歷史責任感,能夠肩起對時代、對人民的歷史使命。
二是缺乏
社會責任。文藝評論家與作家、藝術家一樣都是社會中的人,都是“一切社會關系總和”的一個部分,都應具備基本的社會責任和擔當。然而,當下情況并不盡如人意。少數(shù)文藝評論工作者脫離群眾、遠離生活,將人民想看不想看、需要不需要、有用沒有用放在腦后,一味鉆研如何讓評論更晦澀更艱深以顯示自己深厚的理論功底,或是熱衷于吹喇叭、抬轎子,撈取名聲和利益,“群眾”儼然已經(jīng)被逐出了文藝評論的現(xiàn)場。
三是缺乏藝術追求。當下不少文藝評論無銳氣、無靈氣、無才氣。有的綿軟、僵滯、隨波逐流,通篇都是對作品內(nèi)容的簡單復述和無節(jié)操的美言贊頌;有的淺嘗輒止、敷衍了事,思想水平和藝術水準都有欠缺;有的褒揚撻伐都顯得霸道,好與不好全憑主觀好惡和個人意氣。缺乏藝術追求,文藝評論只會在審美標準上猶疑徘徊,在成名成家上急功近利。
四是缺乏獨立話語方式。文藝評論界還存在一種“食洋不化”的現(xiàn)象,熱捧西方學說和話語方式,緊盯西方文藝批評理論和評論模式,一味復制追趕,不甄別精華與糟粕,甚至在政治立場上左右搖擺。實踐證明,搬西方套東方、用書本套現(xiàn)實、不中不西、非洋非土、水土不服,這樣的評論往往行之不遠。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藝術家受到各自民族
文化、歷史、地域的影響,有自己相應的藝術特色,與之相似,文藝評論首先要面對的也是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,中國式評論對文氣、神韻、境界的認識與強調(diào)是西方文藝理論所不能企及的。更接地氣、更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藝評論,人民群眾才愿意看,才看得懂。
關鍵癥結(jié)在于評論家主體的價值迷失
文藝評論家職業(yè)操守的缺失,客觀上有價值追求多元、商業(yè)社會侵蝕、人情關系牽絆的影響,但歸根到底還是在于主體的價值追求問題。比如,在利益面前有軟骨癥,挺不起尊嚴,被金錢迷惑,被物欲駕馭,視作品為商品,追捧各種社會資源的交換,有的不惜拿學理和聲名做交易。再如,在人情面前有麻痹癥,“棄和求同”、講感情不講原則的處事態(tài)度癌變了社會關系這一中性的關系網(wǎng)。是助人為樂還是助紂為虐?“助”的對象有問題,“助”也就變得不再有益。又如,在作風上有懶惰癥,一方面,知名的評論家在應接不暇的邀請中抽不開身、靜不下心,不愿意回到火熱的現(xiàn)實生活中來,而是以高雅藝術的堂皇借口,以自以為是的高傲姿態(tài),拉遠同人民群眾的距離;另一方面,新生的力量渴望成名,閉門造車,嘩眾取寵,不愿意練基本功,不愿意深入田間地頭,而是以浮光掠影吸引眼球,以一夜成名自我激勵。不論對前者還是后者,歷史都是公正的,專業(yè)水平的缺陷可以得到包容,但態(tài)度上的缺陷卻不可被原諒。還如,在理論上有貧血癥。“操千曲而后曉聲,觀千劍而后識器”,文藝評論工作者必須成為專業(yè)領域的專家,寫出的作品才有理論活力,才能成為指導文藝創(chuàng)作的一面旗幟。歷史上的著名文藝評論家無一不是同時代的哲學家、思想家、文化啟蒙先驅(qū)或領袖。當前的一些文藝評論工作者在思想水平、知識結(jié)構(gòu)、認知能力、藝術素養(yǎng)和道德情操上都有欠缺,又不愿深入精進,在批評的道路上如貧血的病人一樣困倦乏力,心悸氣短。
恪守職業(yè)操守應從內(nèi)在驅(qū)動的道德觀建設抓起
提升文藝評論工作者的職業(yè)操守,在道德和制度兩方面都可以探討。但要想抓住源頭,扼住要害,恐怕還得從內(nèi)在驅(qū)動的道德觀抓起。所謂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,打牢道德基石,才能真正提升道德操守。
匡正價值追求。就社會主義文藝評論而言,弘揚主旋律是核心問題,而這個主旋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文藝評論應以客觀公正的觀點引導文藝創(chuàng)作的價值追求,豐富和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,不論表現(xiàn)什么內(nèi)容、采取什么方式、具有什么特點、追求什么目標,都應該牢牢把握正確的價值導向,在終極效果上都應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文藝評論家不僅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,還要充分發(fā)揮自身思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,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,傳承“鐵肩擔道義,妙手著文章”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。
塑造獨立品格。在古希臘神話中,主管文學藝術的女神有九位。19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愛米爾·蒙泰居說:“批評是第十位文藝女神。”這樣的論斷就是強調(diào),文藝評論是一門獨立的藝術,文藝評論家應該具備獨立的品格。真正對創(chuàng)作和鑒賞具有指導意義的評論,其寫作難度絕不亞于創(chuàng)作和鑒賞本身。文藝評論家是帶著激情以自己的生命撞擊藝術家的生命,一篇評論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,是一團蒸騰著生命氣息的熱,一股升華了的理性的火焰。而這一切都有賴于評論家的獨立品格,不偏激片面、不阿諛奉承、不嘩眾取寵、不煽風點火,真誠表達審美情趣,真正展示美,展示真的美。
提高藝術修養(yǎng)。放下身段、放低態(tài)度、放眼世界,藝術修養(yǎng)的提升大有空間,既可以加強中國古代文論的學習,也可以自覺借鑒西方文藝理論,還可以追蹤文藝發(fā)展動態(tài)和前沿信息,捕捉當前熱點,同時掌握運用現(xiàn)代科技特別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信息技術,給文藝評論事業(yè)開創(chuàng)一片新天地。
注重道德約束。道德是一個動態(tài)的概念,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,也是一個行動區(qū)間,道德標準在不同的個體身上存在主觀性和差異性。一方面,道德與文藝相生相伴,我們呼吁用道德觀點約束文藝評論、堅守道德底線,因為文藝評論一旦進入公共閱讀,便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自由創(chuàng)作的問題;另一方面,我們強調(diào)的是基于整個社會、人類的道德,即那些最基本、最不容違背的約定俗成,反對那些站在道德高地、架著道德的刀子、隨性扼殺公正客觀的文藝評論的行為。文藝評論要考慮道德約束,但不等同于以道德觀點來進行文藝評論,有“道”亦有“藝”,或許才是最完美的“德”。
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將文藝批評比作“磨刀石”,因為它可以把文藝作品這把“鋼刀”磨得更鋒利。而今,文藝評論家只有堅守職業(yè)操守,堅守精神品格,才能不斷強化文藝評論的針對性、實效性、客觀性和權(quán)威性,才能不辜負“磨刀人”的神圣使命。
趙明仁 梁 娜(作者單位:四川省委宣傳部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4年03月25日 16 版)
作者:2014年03月25日 16 版
《文藝評論要考慮道德約束 堅定文藝評論的職業(yè)操守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greenupillinois.com/gsh/dswh/208.html,謝謝合作!